18款禁止黄免费a尿道口多人玩_大象传媒满十八勿自动进入_天堂伊犁园

加为收藏| 学校主页| 党委宣传部| 联系我们|

教研融合 校地协同 立德树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建设掠影

6月27日,湖北民族大学2022年春季学期“品读经典,书香润泽人生”学生读书汇报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多功能厅举行,来自全校各专业的50余名同学,精选党史中的经典文献,通过朗诵、品读、分享读书心得三个环节进行分享,以生动的形式展示汇报了自己思政课学习的心得。党委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读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189名学生进行表彰,授予他们“读书明星”的称号。

 

读书汇报活动现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思政课的分量很重。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以“品读经典”读书汇报活动、“行走的思政课程”等实践教学创新模式,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师生共建、校地协同、教学相长、提质增效,通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使得思政课在大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补钙壮骨、固本培元。

与育人同向,担当立德树人使命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也分别就思政课建设多次提出明确要求。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积极探索思政专业“教研融合,学术育人”模式。学校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铜柱告诉记者,学院通过强化“三全育人”理念、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研究性课程等具体措施,有效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在人才培养中,注重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高度统一,凸显“思政性”和“师范性”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以“教研融合,学术育人”模式强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积极探索改革教研育人途径。一是全员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全面参与学生培养。二是全程育人。贯穿大学四年,旨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不同阶段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全方位育人。通过普通话过级达标、英语过级达标、计算机过级达标、体育达标和读名著、写文章、参加社团等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思政专业2018级学生王蒋龙舟告诉记者:“学院经常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加强师生思想政治素养,同时,还会举办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自信讲坛’等,这些都极大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觉悟。”大一期间,他响应学院号召,在恩施州抗战陈列馆担任志愿讲解员。“不仅可以学习抗战知识培养历史文化素养,还可以锻炼我的专业实践能力。”王蒋龙舟说,“我非常感谢学院对我的培养,在考研途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些挫败而怀疑自己,但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蔡诗敏老师和向红玲老师,以及我的论文导师张恩老师总是鼓励我,给予我肯定,让我重拾信心,朝着最初的目标奋勇向前。”今年,王蒋龙舟被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第七期“自信讲坛”颁奖现场合影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建立线上网络学习平台,打造线下“思政课《概论》实践教学活动”“自信讲坛”“周末理论大讲坛”“师范生技能大赛”“‘品读经典著作,涵育书香人生’朗读者大赛”“‘重温红色历史 传承红色精神’暑假社会实践”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持续拓展教研融合空间,不断丰富学生文化生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罗成富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大力强化落实“三全育人”理念,马院应届本科生就业率达95%以上,研究生录取率达23%。

 

十九届六中全会系列学习之研究生专场研讨会

副院长张胥介绍:“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直接与每位学生联系,负责学生的学习、论文以及思想生活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从新生入学开始,本科生导师通过课堂思政、师生座谈、谈心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1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4项,获得省级奖1项。

与时代同频,实现学科水平跃升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首先需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6月23日,在湖北民族大学202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陈晓力与其他6名同专业同学接受了顿祖义校长的拨穗加冠,顺利完成学业,奔赴下一段人生征程。从十年前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到三年前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再到今年首届研究生毕业,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经历了一个‘基础好,发展快,质量高’的过程。”徐铜柱这样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我校于1989年成立的政史系,2011年7月,为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要求,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1995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19年,思政专业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需从外延发展、增加“量”,转变为内涵发展、提高“质”。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专(兼)职教师近5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7人,博士26人,硕士生导师20人。有7人纳入湖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培育计划,1人入选《湖北省社会科学界青年名录》(政治学学科),多人先后分别获得湖北省“十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精彩一课”奖、湖北民族大学“教学明星”、“十佳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一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并负责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湖北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

 

在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建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生工作站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民族优势和地域特色拓展学科建设方向,新增了党的建设专业,与恩施州多个乡镇共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产学研基地,以党建引领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社会;与恩施相关中小学合作共建了“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平台”,将其作为学科研究发展的关键载体,并开展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研讨会、备课会,积极推动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个教学层次的有机结合。

与学术共生,推动理论研究深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权威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在2021年第12期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年轻教师杨宁的论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认知、愿景与实现》。文章通过论证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特性,在此基础上阐释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认识论立场和实践愿景。

  

杨宁成果

《马克思主义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CECHSS)顶级期刊。这篇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青年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用好用活学科建设经费,创新设置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重点向青年教师倾斜,支持和培育青年教师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杨宁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第一使命,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亲和力,逐步形成高校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良好合力是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的努力方向。”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中已经形成共识——教师的科研活动不仅要围绕学科建设,而且要服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教研融合、学术育人”模式将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师的成就感,有效化解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矛盾。

学术研究,师生同行。2022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导师邹太龙博士与研究生刘天琪的学术论文——《大数据支持下学校德育评价的时代转向及其反拨机制》。这篇论文于2021年12月刊载于CSSCI来源期刊《中国教育学刊》,展示了马院研究生培养的良好成绩。

 

师生共同完成的学术成果

近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地厅级项目40余项、学校各类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2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其中50余篇被国内外权威或重要数据库收录或转载,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地厅级奖励10余项。同时把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与社会共享,打造学院办学特色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个灵魂基石,习近平总书记为思政课明确了基本大纲。对于学院如何凸显特色,实现弯道超车,徐铜柱思考颇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在‘特’上下功夫,只有做强、做优,才能有新的突破,也才能更好地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到“建好建强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再到《意见》中“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不仅仅是一种提法上的变化,更是适应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新形势的更高要求,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高度重视。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以及实践教学主题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重将红色资源、民族资源等特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课。马院连续4年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在理论宣讲前组建了一支专门性、品牌性的宣讲队,围绕最新理论成果开展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让中国故事讲得入脑入心,让中国声音坚实有力。

 

“理论宣讲与红色文化研究实践基地”在巴东县沿渡河镇挂牌

徐铜柱表示:“作为民族地区的一份子,作为少数民族高校,学院将进一步把自己的研究、服务与当地的土地、人民、社会相契合,力争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力,力争在建成‘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征途上取得新突破、新成就。”近三年,依托于省级平台“理论热点面对面实践基地”,学院教师为鹤峰县各系统、所有乡镇展开理论宣讲近80余次;受学校、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邀请,学院教师开展理论政策法规培训、授课达30余人次。2021年与中共恩施州纪委开展深度合作,接受其委托组织实施“新时代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对全州纪检系统青年干部进行全方位的理论素养、思维方法、心理素质的培训;与荆门市邮政分公司合作,分3期为全市邮政系统中层干部管理能力培训;在恩施市板桥镇建立“湖北民族大学理论宣讲服务平台”,在巴东县沿渡河镇建立“理论宣讲与红色文化研究实践基地”,促进校地资源共享。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读书明星”颁奖仪式

在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读书活动“读书明星”颁奖仪式后,学校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罗翔宇表示,对学生来说,思政课是必修课程,要做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学好思政课,学生要心动,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对教师来说,思政课是核心课程,要做到为人师表,提质增效,教好思政课,教师要情动,既要当学问深的经师,又要当情怀深的人师。对马院来说,思政课是专业课程,要做到催人奋进,守正创新,建好思政课,马院要行动,要将政治性、思想性与学术性、专业性紧密结合,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最新动态

专题专栏

  • 媒体看民大

  • 桂园英才

  • 视频播报

中西区| 延长县| 申扎县| 鄂尔多斯市| 太白县| 班戈县| 昌乐县| 东辽县| 高陵县| 方山县|